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养生 > 正文

唐朝美食养生之道,唐朝美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唐朝美食养生之道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唐朝美食养生之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春季养生的诗句?
  2. 古人讲“上医治国”,这话该怎么理解?

春季养生的诗句?

  《黄帝内经·素问》中写道:“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1. 饮食养生:

唐朝美食养生之道,唐朝美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春天食麦粥,夏天豆腐秋天食柿子,冬天食葱姜。”——《齐民要术》

- “春食桂圆,夏茄子,秋螃蟹,冬蜜枣。”——《本草纲目》

- “春饮牡丹茶,夏食柿子底下箸,秋共菊花酒,冬吃梨子莫忘橘。”——唐代诗人白居易

唐朝美食养生之道,唐朝美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锻炼养生:

- “春赏梅,夏游泳,秋登山,冬温泉。”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墨子》

唐朝美食养生之道,唐朝美食养生之道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春躺花海,夏泳清波,秋观枫叶,冬赏雪景。”——宋代文学家苏轼

3. 调神养生:

- “春风吹拂天地新,万物葱茏生气韵。日升月落青山在,人寿年丰保安宁。”

古人讲“上医治国”,这话该怎么理解?

古有明训:“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药学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思想为基础,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因时因人因地制定治疗方案的“制宜观”等中医养生观,中医文化与中国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

而中医文化的养生之道更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乃是儒道互补的文化。“道之源,老子”《魏书·释老志》老子偏重于探讨自然之理,顺乎自然祛病延年之法。西汉以后的儒学成为正统,儒家与医学相通成为主流,后世医生大都来自儒生。儒家主张中庸、中和,这正是养生之准则。道教理论及其养生法,以及修身养性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成为中医养生的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是根据人体生命发生发展规律,有意识地自我***取一系列具有保养、调养、养护、身体的方法,主要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适寒暑等方法,以达到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只要大家对日常生活稍加调整,就可以自然地将中医养生方式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中医养生很可能成为现代大健康的主流。其中首要原因在于其具有生态性。中医养生是一种自然、立体和流畅的生活方式,既重视身心双修,更重视春夏秋冬季节、昼夜、地域等时空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顺应大自然的变化。其次,中医养生具有防御性。中医药养生“治未病”医学思想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中就已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具体来讲,主要针对三个阶段的三个原则:一是未病时要“未病先防”,要注意摄生,防患于未然,尽量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患病后要“已病防变”,要注意早诊断和早治疗,尽量防止病情加重;三是病愈后要“瘥后调摄”,要注意处理后遗症,尽量防止疾病的复发。最后,中医养生兼具经济性。从“治未病”角度看,如果在身体尚处于健康的时候能够“未病先防”,就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根本就不存在医疗费用的支出;可见,养生“治未病”以防患于未然,是中医最大的一个特色优势,不仅能够减少疾病的痛苦,而且可以给个人和国家节约一大笔医疗费开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唐朝美食养生之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唐朝美食养生之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