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浙江养生讲座专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浙江养生讲座专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江苏~泰州 我1月18下午在驾校练习科目二,三个学员一个教练,练习时聊天就说到这个流感,大家都觉得不然提前结束明年再说吧,愉快的结束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约好了没问题年后初四开工上课,19号,冠状***这股妖风开始加强,我家有两个宝宝,怕出问题,从19号就闭门不出了!然后铺天盖地的通报,通知,文件下来,要求不聚餐,不走亲戚,不拜年,所有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商业中心,***中心紧急叫停,所有餐饮年夜饭开始无条件退订,真的吓到我了!知道要屯点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啥的,可是当时我一个人带两个放***的孩子在家,孩子爸爸还在上班,没办法,到1月21号,也就是腊月二十八,我趁着孩子爸爸休息赶紧外出***购,非典那年我上初中,那时候不知道害怕,现在到是切身体会到了恐惧!双层口罩,手套,帽子,围巾,把自己捂的严严实实出门***购!菜场,超市,药店,只去了三个地方,生活物资不难买,关键是防疫物资了,下手比较晚了,口罩,酒精全部没买到!好在我有囤货的毛病,当时家里还有一包口罩,但如果长期来说肯定不行,何况孩子爸爸还没放***,只能拜托朋友帮忙!最终一个朋友在药店工作的,她们把老板仓库翻遍了找出来几箱口罩,老板不让卖了,在她们的死皮赖脸的要求下,老板同意了,但是只限自己员工买,可以帮家人亲戚带,价格一元一个,不开票,我让朋友帮我拿了两盒共60个,想着人家其他同事也要分点,其实我想多拿点的,怕不够用,因为家里老人肯定没准备,果然不出所料!不过自从***购过后就一直没出过门了,后来管控越来越严,乡下封村了,城里小区也封闭式管理了,党员干部,物业,社区民警24小时值班,出入登记量体温!可怕的确诊数字从440开始一塌糊涂,天天一睁眼就看手机,看疫情,记不清是从哪天,开始使用市民出入券,两天一户一人出门买菜,今天已经2月18了,发过两次券了,10张,20天的使用量,我家一共使用了两张,算出门比较少的了,还在继续家里蹲闭关中,不知何时才能结束!不过我们泰州已经连续四天确诊病例0增加了,看到了曙光,还是比较欣慰的!希望疫情赶紧过去,春暖花开,我们一起摘掉口罩,自由呼吸!泰州加油!江苏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2020年2月18日 22:38
***肺炎,浙江江苏的治愈率为什么这么高而且没有死亡病例?
这个问题提得好,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你不但纵向关心全国各地疫情,而且你还能进行横向比较,结果提出这个很好的问题,作为一个江苏人,我尝试着从如下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请看如下两幅图,这两幅图,是国家权威部门2020年2月18日最新发布的关于浙江、江苏疫情统计图。
浙江省的疫情统计图
江苏省疫情统计图
从这两省统计图可以清晰看出,新增确诊病例浙江1例,江苏3例。累计确诊浙江1172例,江苏629例,治愈出院浙江535例,江苏279例,最让我们欣慰的是,两个省到现在,没有一例死亡。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之所以说非常难能可贵,是因为***肺炎,到现在我们没有真对性的特效药,更没有预防的疫苗。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两地的医生和护士,***取对治疗******有帮助的手段和药物治疗,再加上从饮食上增强患者体质,还有更重要的是针对患者的心里疏导,经过这么多天的与***的搏斗,到今天取得零死亡率的奇迹,可喜可贺。这就为全国继续抗击疫情,树立了标杆性的榜样,也会增强全国人民彻底战胜疫情的信心。
说到这,也许细心的你会发现,浙江的累计确诊病例为什么远远高于江苏呢?是不是说明浙江在初期传染预防工作不如江苏呢?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在关注全国疫情的同时,顺便关注江苏尤其是浙江方面,再结合这两省非疫情时期,我们就会发现,浙江数字高于江苏,原因既有浙江本身的原因,也有外来的因素。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浙江私营经济非常发达,会经商的浙江人非常多,他们经商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而浙江在武汉做生意的有二十多万人过年了,就有相当一部分人,携家带口回到家乡浙江,而伴随这些人回来的,就有来自武汉的***肺炎***。相对而言,江苏的小商品经济就没有浙江发达,外出经商尤其到武汉经商的肯定要远远少于浙江,这就是两省累计确诊数据相差大的原因。
我们知道,浙江是第一个宣布进入疫情防治一级状态,江苏也迅速进入状态,作为江苏人,就我个人从新闻中得知,这两省不但行动迅速,而且措施得力,最关键的关键是,国家和省里的措施,得到了有力的落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浙江养生讲座专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浙江养生讲座专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airofthek9.com/post/31768.html